原子光谱简史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年)创造了“光谱”这个词。他的设备是第一个光谱仪,包括一个用来定义光束的孔、一个透镜、一个棱镜和一个屏幕。他提出光是由高速运动的微小粒子(粒子)组成的。
1666年

荷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1678年

法国数学家和科学家皮埃尔•布盖尔(Pierre Bougeur 1698-1758)注意到,液体样本通过的光量随着样本厚度的增加而减少。
1729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Alessandro Volta 1745-1827)使用他的“永动电荷器”装置来产生静电电荷,以点燃各种材料。他注意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颜色。最终,他能够通过发出的颜色识别某些气体。
1776年

德国光学家约瑟夫・冯・夫琅和费(Joseph von Fraunhofer,1787–1826)发明了透射衍射光栅,并对太阳光谱中的暗线进行了详细研究。
1814年

苏格兰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观察到,不同的盐在火焰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1826年

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off 1824–1887)和化学家罗伯特•威尔赫姆•埃伯哈德•冯•本生(Robert Wilhelm Eberhard von Bunsen 1811–1899)发现光谱线对每个元素都是独特的。他们在可见光谱中证明了 Na D 线吸收。
1859年
基尔霍夫和本生利用他们的新光谱分析技术发现了铯和铷这两种元素。
1860年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 年)发现了 X 射线,并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以辨别其特性。他因发现(1901 年)而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

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 1865-1943 年)观察到磁场对谱线的分裂。他因其工作而获得 19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6年

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 (Joseph Thomson 1856-1940) 发现了电子。他因这一发现和对气体中导电的研究而获得 190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7年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提出了量子概念。他被授予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0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他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理论解释了当光子撞击某些材料的表面时,电子会被发射出去。
1905年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1885-1962年)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该理论解释了简单光谱的瑞德堡公式。他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

德国物理学家约翰内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 1874-1957)发现了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现称为斯塔克效应。他于191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

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 年)提出了排除原理来解释塞曼效应。他于 1945 年获得诺贝尔奖。
1924年

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建立了矩阵力学。他于 1932 年获得诺贝尔奖。
1925年

德国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发展了波动力学并提出了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他于 193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

澳大利亚光谱学家艾伦·沃尔什(Alan Walsh 1916–1998)开发了原子吸收光谱 (AAS),它被描述为 20 世纪“化学分析领域最重要的进步”。
1952年

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利沃夫(Борис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ьвов,1931)开发了用于原子吸收光谱的石墨炉。
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