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原子光谱简史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应用
稀土元素分析
仪器厂商
仪器历史
看目录
听故事
找方法
原子光谱简史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于1913年提出了划时代的原子模型,为此他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该模型首次将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提出电子只能在某些特定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在这些“稳定轨道”上运行时不会辐射能量。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才会以光子形式吸收或发射能量,其频率由能级差决定(ΔE = hν)。
这一革命性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首次从物理机制上完美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尤其是经验性的里德堡公式(Rydberg formula)。玻尔推导出氢原子各能级的能量表达式,并证明电子跃迁时发出的光谱线波长恰好符合里德堡公式的预测,从而揭示了该公式背后隐藏的量子化原子结构本质。
玻尔的原子理论彻底改变了光谱学的面貌。它使光谱分析从纯粹的经验观察,一跃成为探索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结构的强大工具。通过分析光谱线的位置、强度和分裂情况,科学家能够反推原子的能级排列、电子组态乃至外界环境的影响。尽管后来更完善的量子力学模型取代了玻尔理论中的某些经典图像,但其“能级跃迁”的核心思想仍是理解所有发射与吸收光谱的基础。从紫外可见光谱到X射线能谱,玻尔开创的量子化原子模型至今仍是诠释光谱现象、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观测的基石。
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1885–1962
准备播放音频...
▶
||
如果音频未自动播放,请点击"播放"按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音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