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作者
原子光谱简史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应用
稀土元素分析
仪器厂商
仪器历史
看目录
听故事
找方法
原子光谱简史
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于1925年提出了量子力学中具有奠基意义的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他因这一成就被授予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原理指出:在同一个原子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n, l, m_l, m_s)。换言之,每个量子态只能被一个电子占据。这一原理深刻揭示了微观粒子的不可区分性,费米子的统计行为,为理解原子壳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泡利提出该原理的重要动机之一,正是为了解释复杂原子在磁场中光谱行为的“反常塞曼效应”。早在数年前,人们已发现对于多电子原子,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方式无法用经典的洛伦兹模型或早期量子论简单说明。泡利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反常”现象源于电子本身具有一种内禀的量子属性——即后来被称为“自旋”的特性,以及自旋带来的附加磁矩。他的不相容原理严格限制了电子可能的能态分布,从而合理解释了外场中原子能级分裂的复杂样式,使得塞曼效应的量子理论得以完善。
在光谱学中,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分析和识别多电子原子光谱的根本依据。它不仅解释了为何不同元素的发射谱线具有独特的复杂分裂模式,也为光谱技术在化学分析、物质鉴别以及恒星成分测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从X射线光谱到核磁共振,泡利这一开创性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几乎所有涉及电子能态的光谱研究领域。
沃尔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1900–1958
准备播放音频...
▶
||
如果音频未自动播放,请点击"播放"按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音频播放。